自00年6月日起,批注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04年月第版)今日阅读批注第4-8页,原文40字,批注69字,共计字。把上述的三个定义和两个方面说明综合起来,并结合第一章第节《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所描述的八个层面,我们绘制成下面的图3,以具体说明“知识状况”的涵义。在图三中,圆圈代表广义的语文知识,相对地分出四个扇面:图6-3语文知识的分布扇面,指与语文课程与教学相关的诸多学科(discipline),是显性知识,处于图6-中的“高级领域”。与语文课程与教学相关的学科(discipline),是一个庞大的阵容。正如斯卡金特指出的[斯卡金特,张天恩译《现代教学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98年,第3页],与数学、历史、地理等其它科目不同,语文科(subject)所对应的不是一门或几门学科(discipline),而是听说读写的活动。听说读写的活动,涵盖着语言、言语及作品,本质上等同于“人的生命活动”,因而它指向更大的方面,与人生、社会、民族联系在一起。由于所对应的是活动,语文科(subject)便与许多直接或间接地研究语言、言语及作品的学科(dis-cipline)发生密切的关联。有人曾列出过50多门与语文教育“相关”的学科;阎立钦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将“语文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综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专业理论”“系统科学”五大系列[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第9-0页];于亚中、鱼浦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育学》将与语文教育相关的“语文学”,视作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文学学的“语文知识”和包含听知学、演讲学、阅读学、写作学的“语文能力”以及“语文教育训练”三大层级,“以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为己任的语文教育学,当然要以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根本,为源泉”[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第5页];李海林在构建“言语教学论”时,奋力从诸多的相关学科中拔出研究“言语”的“语文学”学科,圈入的地盘尚有“语用学”“言语交际学”“心理语言学”“篇章语言学”“风格学”“修辞学”“语境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听知学”“演讲学”“阅读学”“写作学”等3门之多[李海林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00()年,第二章第四节“语文学的体系建构:与语言学并立的学科群”]。从研究的层面看,与语文课程与教学相关的学科,是在“人-语文活动”“人-语文学习”层面。在这个层面生产语文知识的,主要是相关学科的学者,也包括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劳作,我们曾建议将语文教育研究者在这两个层面的研究活动,看成是“基于教育学用意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育之外的其它领域里耕耘”[请参见第一章第节]。然而,由于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文科及其课程与教学有特殊的影响,学校的语文知识往往由他们筛选、或者受纳他们所生产的,为了便于分析,也为了便于比较语文教育研究者与相关学科的学者所持有的语文知识之差异,在这里我们将语文教育研究者暂时挪入扇面。扇面,包括两种成分。一是语文教育研究者所持有语文知识,属于显性知识。二是个人的语文知识,主要指语文教师所吸纳、所理解、所生产的语文知识,往往成为语文教育界行业性的“语文知识”。后者分布在图6-中的“半缄默领域”到“高级领域”,或者是显性的,或者处于“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克莱蒙特对缄默知识的分类之一,转引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00年,第30页]半缄默状态,与扇面可能相符,也很可能相歧、相异甚至相悖。扇面3,也包括两种成分。一是个人的语文知识,属于典型的缄默知识,这里特指语文教师关于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缄默知识。它们分布在图6-中“无法表达的领域”到“半缄默领域”的地带,又可细分为“无意识的知识”和“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语言表达的知识”[克莱蒙特对缄默知识的分类,转引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00年,第30页]两种状态。波兰尼认为[转引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00年,第4页],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下列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第三,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除此之外,石中英还补充了“情景性”“文化性”等特征,指出“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一定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situation)联系在一起,是对这种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00年,第9页]。在语文科,扇面3还有另一个较为特殊的成分,那就是隐含在具体的口头或书面文本中的、有待于听者或读者去加以体验性感知、把握的“语文知识”。扇面4,是语文学校知识,它们被正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或者实际上已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主要是显性的,但往往也会处于半缄默的状态,有时还是缄默的。如果不考虑“定篇”的话,那么语文学校知识也就是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具体讲,这里包括三种成分:()是由语文教材传达的语文知识,主要侧重在语文教材编撰者在“思考和练习”等部位所选择、所生产的语文知识。在我国,语文课程具体形态研制一直是个空档,语文教材一直顶替着语文课程,因此,由语文教材所传达的语文知识,实际上就构成语文课程内容。它们与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目标应该一致,但也很可能相歧、相异甚至相悖。()是上述扇面语文教师的个人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向学生散布的语文知识,也就是我们从教师角度所界定的“教学内容”。它们与教学大纲或课程目标应该相符,与语文教材也应该一致,但也很可能相歧、相异甚至相悖。(3)是学生所拥有的语文知识,主要是学生在课堂里所接受的语文知识,但也与学生在校内校外各种影响下所感受到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自发地生产的语文知识有紧密的关联。从研究的角度,则可以划出具体的边界,特指学生在听说读写某一方面的某一环节所拥有的相关的语文个人知识。说明:灰色字体为原书注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