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会害羞,选择性缄默和害羞

  许多专家仅以程度的差别来分辨“害羞”和“社交焦虑”,而选择性缄默症则被视为社交焦虑的其中一种形式。然而,虽然选择性缄默的孩子面对新环境大多表现得很害羞,但是并非所有害羞的孩子都会变成选择性缄默。因此,假如我们把“害羞”视为仍在可接受范围的行为或个性特质,有哪些迹象可以帮助我们加以区分,从而有助于决定何时应采取因应措施呢?

  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刚开始通常表现的很害羞。他们可能较不易离开妈妈身边、只观察而不加入活动、只被动回应而不主动表达,而且不容易被带动,即使别人使出浑身解数,他们常常仍是面无表情。

选择性缄默孩子的焦虑是针对特定需要说话的情境。

  上述情况很常见,很多小孩比较“慢热”、需要较长的暖身时间,但是一旦进入情况就可以打成一片。也有些小孩会逐渐放松、愿意开口说话,但是仍然有些拘谨。这些孩子拘谨的气质在大多数的情境皆表现一致,他们的父母很可能会形容,他们是家里安静的一员。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则不同,他们经常判若两人。在家里,家人形容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对于什么事想做、不想做,相当固执己见。他们的焦虑是针对特定需要说话的情境(或者当他们察觉到有人期待他们说话)。什么情况下他们会陷入焦虑因而无法沟通,具有非常清楚的分界点(害羞孩子的安静较不分情况)。如果选择性缄默的孩子确信不需要说话(例如可以用替代性方式沟通),他们就比较会积极踊跃的参与。我们认为区分选择性缄默和害羞的主要重点是:逃避策略、持续时间、和强烈程度。

逃避策略

  害羞的孩子可能无法参与,但极少以害怕说话为唯一目的而采取逃避策略。他们可能会摇头或用手指来做回应,但这只是反映缺乏自信。他们不会用替代性沟通方式来引人注意,例如:比手势或拍别人肩膀。

持续时间

  当害羞的孩子逐渐增加信心,他们的社交技巧便随之进步。当他们对周遭环境更为熟悉,他们便更能够和人互动,也更能够说话。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也会增加信心,但是他们却还是无法说话。在自信和沟通之间,他们有着不同的平衡点,仿佛没有任何事可以说服他们开口说话。我们认识的一个孩子在游玩的时候手臂骨折了,竟然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回家才说出来。

强烈程度

  选择性缄默的孩子无法说话的情况,和害羞的孩子不同。害羞的孩子总会做出某种表达,例如:半微笑或友善的点点头。他们会牵你的手、看着你以寻求肯定,仿佛承认自己无法独立面对,需要你的支持。相较之下,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受到冲击的强烈程度高出许多。他们可能不发一语的盯着你看,当你回应时,他们可能完全“冻住”、无法动弹,仿佛他们期待你停止和他们说话,或至少停止要求他们回答。不过,有趣的是,我们发现选择性缄默的孩子极少为了逃避和别人说话而转身走开,或是把脸埋在大腿上。这种行为比较常见于真的不想说话、或是故意戏谑的孩子。

举例:

  只要没有其他人听到。荷莉可以和我说话。她在家里开始和我说话以后,在其他任何只有我在的地方,她都可以和我说话。

  在餐厅,我们尝试点菜,但是荷莉无法告诉我她想要什么。直到我们走出餐厅、走过街道,回到车上只有我和她的时候,她才告诉我。后来,她学会了和陌生人说话。再后来,她可以和任何不认识她的人说话,也可以在许多人面前和我说话。但是在学校,大家都知道她是“不说话的女孩”,她持续因焦虑而缄默。又后来,学校进行一套计划来帮助她,她的情况才开始改善。

对介入辅导的反应不同

  另一个不同之处不易立即显现,就是孩子对于介入辅导的反应不同。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一旦克服某个情境带来的焦虑,他们就可以持续在该情境说话。他们的焦虑限定于特定的情境,和天生气质害羞的孩子不同。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大多数选择性缄默的孩子而言,无谓情境,关乎其中的人物,以及可能被别人听到或干扰的风险,而无关乎实际的地点。

  害羞的孩子则呈现不同的模式。有了一次加入课堂讨论的经验之后,他们下次并不一定较易参与。这很像口吃的孩子,虽然已经有流利回答的经验,下次还是可能口吃。害羞是不分情境的天生气质,可能跟随孩子一辈子。而且更重要的是,害羞极少影响孩子的课业成就。

摘自《选择性缄默症资源手册》第20页-22页

MaggieJohnsonAlisonWintgens著

黄晶晶译

心理出版社

赞赏

长按







































安徽治疗白癜风医院
天津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yy/33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