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没有症状的成年人可能病得更重为何

为何说根本就没有儿童这回事情?为何说症状只是真实活过的痕迹?

觉察

一:为何说没有症状的成年人可能病得最重?

韩非:从系统辩证角度而言,检索这个假设背后的含沙射影其实很简单,但为了透过现象回归本质,我们不妨聚焦在儿童上。假如现在命题是:儿童没有症状之时是否病得最重。

在心理分析中,我们经常讲症状是情感的表达,当一个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叠加的压力越来越沉的时候,如果依旧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回应或理解,孩子就容易不再奢望表达自己的情感了,那时候表面上看起来该小孩总是比较乖乖淡定的样子,实际上是一种缄默的表现,可能已经精神内伤得严重。在韩非心理学世界,所谓的病就是特指将自己的情感隔离起来,自闭起来的一个状态。

孩子病得最重的时候不是有没有症状这回事情,而是他不再对客体进行投注自己的能量,变成了反投注,这样一来,鲜活的生命力完全滞留在内部封闭系统,相当于自己跟自己玩,最后会玩出自恋创伤障碍,玩出儿童原初抑郁能量,累积出儿童原初大量敌意能量。

所以,我们讲当儿童没有任何躁动的时候,可能已经病得更重,就相当于比那些有症状的孩子还要重一些,那是一种接近于绝望的状态。

那是一种持续得不到恰如其分回应后的无奈反应,孩子彻底的把“力比多”从客体那里撤退回去了。

还有一些乖乖孩子,外表上看起来更加的不像一个有症状的儿童,成绩又好,又是三好学生,但是这个外表跟自己的内心真实我是完全隔离开的,他的真实我有可能压根就没有得到过滋养与发展,他有可能是完全自我隔离,反向形成的。

儿童成长的任何一步,任何一个阶段都是需要充满勇气的,因为儿童所面临的威胁总是要比大人多得多。许多父母或学校教育者对此观点可能会有很大的诧异。

孩子变成一个乖乖孩子的时候其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他需要压抑本我的诸多生命力,实际上孩子是很累的。有些淘气的孩子相对容易把内在的负能量都抛出去,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宣泄。只是有些乖乖孩子无法在表意识层面去完成这种宣泄的动作,他们只能在无意识层面去行使,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在生存适应过程中,其实是更加不容易的。

那么,儿童尚且如此,成年人理应如此。

一个成年人每天都笑呵呵的时候,可能是一种反向形成,依靠极性的另一面来掩盖内心中无比的酸楚感,委屈感;一个成年人若总是通过迎合,先付出来表达一些存在感的时候,实际上不少人并非所谓的清净利他之心,仅仅只是试图与外界生发链接的一种套路(缓解早期无意识中的分离焦虑,亲密关系焦虑),其实心底深处是比较累的,表面上总是佯装一副弥勒菩萨的面相,表情总是一幅极乐世界,其实苦不堪言;成年世界中所谓的抑郁症持续的高发,就是因为成年人已经不仅不再奢望表达自己的核心情感,甚至都要小心翼翼的把自己的敌意,愤怒,吞忍给隐藏起来,试图把它们当成是绚烂的陪葬品,这是多么伟大的慈悲之心,只是这种慈悲之心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力。

二:为何说根本就没有儿童这回事情?

韩非:对于儿童而言,如果是让一群没有经过觉察训练的大人们去观察他们,会发现一些真正有病的孩子看起来反而更加健康。就是说在这群未经心理学训练过的普通家长们看来,一些有病的孩子看上去可能更显正常,在他们眼中。

然而经过训练的洞察者,深谙人性的心理学工作者,他们会知道在这个表面上的正常下边,其实可能隐藏着很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但是那些没有经过心理学专业素养的家长们往往只要看到孩子听话,乖乖表现,就认为孩子既健康又正常。

说得这里,基于常年研究神经症冲突文化的直觉,此处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一位儿童心理学先驱的一句话,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先驱“温尼科特”:神经症并不必然是一种疾病,因为生活很艰难。

这句话的背景完全是基于一位心理学家对人性的洞察与慈悲情怀。

神经症的冲突种子在儿童时期就早已经播下,许多人总是避讳这个词汇,而实际上越是避讳的东西,恰恰又是潜意识中某个子人格所需要深入了解的。

神经症这个词汇在未来10年里依然很难像广大群众讨论抑郁症那样,获得应有的平等尊重。

甚至诸多罹患神经症的人士,自己都担心被他人知道罹患过强迫症,焦虑症的事实。因为这样一来,似乎会严重削弱自己的存在感,削弱自己的自尊,削弱自己的自恋防卫。很显然,多虑了。

这种缺乏平等心的知见对某种症状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不公平。

笔者在儒家心学中获得启蒙,如果一个人能够完全的尊重,平等,求真的面对自己的身心障碍时,那个身心障碍就会获得最为及时的加持力量以及重新激活对主人的信任。而任何试图隐藏,美化,合理化,转移,消弭身心障碍的念头一定会加重障碍本身所带来的业力(心灵反作用力)。

大量数据证实,对自身潜意识自愈的信心与平等心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在求真的基础上,高度信任自己的潜意识,潜意识的确是充满智慧的。当我们高度信任潜意识的时候,它就会感受到主人的能量加持,而后与主人形成同盟者关系,而非持续保持互相迫害的关系。

市面上有很多人倾向于通过写博客,微博曝光自己不信罹患了抑郁症,从而获得某种压力释放的好处,以及进一步自卫了脆弱的自恋系统。因为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抑郁这个概念总是跟勤奋,高贵,上进,道德高,素质高,联系在一起。

其实多半的抑郁症人士,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常年的神经症性心理冲突导致的。值得一提的是诊断焦虑症时需要排除抑郁症的可能,诊断抑郁症时无需排除焦虑障碍。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yy/3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