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选择性缄默症心理康复技术

我所住居小区,邻里之间基本不往来。我隔壁两口子带着一个活波可爱的四岁男孩,平时,无论是在家,还是三口之家开车出去游玩,这个男孩嘴巴叽叽喳喳同父母说个不停。

可是有一次,小区为了邻里和睦,开展了“小区是我家”活动,小区许多家长都带着小孩参加活动。活动除了有许多儿童娱乐项目外,还希望儿童能上台表演跳舞、演唱、朗诵诗词等节目。

当轮到隔壁男孩上台朗诵诗词时,小孩不敢台;实际上,为了这次活动,他已经在家多次排练;而且,我也注意到他自参加活动,一直猫在父母身边不语,而不是像其他小孩一样打闹玩耍,或与其他小朋友说个不停。

这实际是一种典型的选择性缄默症。它的特点是,一般发生在3-5岁儿童中,大脑无器质性病变,在某些特殊场景下(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场景等)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为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

这种心理障碍主要是由焦虑和极度的害怕引起的不敢说话,产生这种焦虑和害怕心理的原因主要与遗传、社交很有关联。

如果父母有选择性缄默症,其子女也容易患有选择性缄默症;如果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交,没有必要的社交言语锻炼,也很容易患上选择性缄默症。

许多成年人也有选择性缄默症;成年人选择性缄默症除了与遗传与社交相关外,还与其社会地位、职业、经济状况等相关。

有的人在自己交往圈里可以高谈阔论,但是,不敢去与领导汇报工作、不敢或不愿意与领导正常的工作语言交流;而有的企业内勤人员不善于与外单位人员进行语言沟通;也有的贫困人员与富贵人讲话有点紧张,这也验证了谚语中的人穷莫说话。

康复技术:技术之一:心理辅导。让患者认识自己具有一定或较强的语言表达潜力,既然你能在自己感觉舒适、宽松环境中能完成语言表达,那么你在大众场景或某些特殊场景下,也完全能完成语言表达。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克服场景影响作用,完全能发挥你的语言潜能,完成语言表达。积极鼓励患者,让其正确认识自己,使其树立克服选择性缄默症心理障碍的信心。

技术之二:行为强化。给予患者锻炼机会,让其通过行为的强化,达到治疗选择性缄默症的心理障碍。这种锻炼最好分步骤、分场景进行。

所谓分步骤,就是让患者在其能语言表达自如的场景,比如家庭、自己的朋友圈,在语言表达时,首先让其不知道,然后让其知道,加参一些陌生人或他感觉害怕或可能产生焦虑心理的人,最后,让其完全在大众场景或某些特殊场景下,去完成语言表达,使其语言表达过程,由害怕或焦虑,到不害怕、不焦虑,再到表达自如。

所谓分场景,就是让患者首先在其自感相对轻松、不很害怕、不很焦虑的场景去完成语言表达,然后,再去难度较大的场景去完成语言表达,最后实现能去社交活动中必须的所有场景去完场语言表达。

比如,在职场中,可以首先让患者去社交距离比较接近、行政级别相对低的领导(如组长、科长)去汇报工作,然后再去社交距离较远、行政级别较高的(如处长、局长)去汇报工作,最后克服选择性缄默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gzhoumeirongyuan.com/jmzyf/96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