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有一部分孩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家里说话很流畅,但是到了外面的环境却闭口不说;
到了幼儿园或者是学校的环境不能说话,一句话也不说;
对于集体活动能够参与,但整个活动过程中是没有语言交流的。
奇怪的是,这样的孩子只要一出校门或者是一出幼儿园的大门,话匣子一下子就会完全打开,和家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非常流畅地说自己各种各样想说的话。
根据以上提到的孩子表现,有些家长会有误区,觉得这个孩子是不是耳朵有问题或者是得了自闭症?
其实不然,孩子的这种缄默表现在某些场合下不说话,其实并非源自于他的听力或者语言能力不行,而是源自于他对某些场合下所产生的恐惧和发音的困难,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提到的选择性缄默症。
这几年,关于儿童自闭症的公众认知已经大幅度提升,但是许多家长对选择性缄默症还有许多不了解,社会整体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因此,今天将为各位家长介绍关于缄默症的诸多问题。这篇文章不仅是谈一个疾病,也意图引发大家对类似儿童问题的思考。
专家:“选择性”的缄默不是故意不说话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儿童焦虑障碍,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7‰~8‰。
患者在某些场合或者面对某些人时无法讲出话来,给人很害羞或者很没礼貌的印象。在紧张时,他们还可能出现笨拙、僵硬的身体动作,而且面无表情,特别是不爱笑。
“选择性”容易令人误以为患者是自己故意不想说话,好像是个性顽劣。
患者不是故意不说话,而是很希望说却说不出来,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声带好像“僵住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芭芭拉·马克威博士
这些孩子在家里或者跟亲密的小伙伴相处时通常能正常说话,甚至说起话来自信满满,但一到了学校等地方就感到有压力,完全说不出话来,可以数年如一日一声不吭。
有的孩子跟小伙伴还可以说上话,但跟大人们就不说了,有的孩子则相反。好一点的孩子尚能做出点头、摆手等身体语言,有的孩子则完全“石化”。还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到最后干脆不分场合和对象,彻底陷入缄默。
选择性缄默症不同于孤独症——自闭的患者不分场合和对象都不讲话,其交流障碍没有“选择性”,而且还有刻板行为,“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正常,且不会演变为孤独症”。—暨南大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王德民
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通常在3~6个月大发病,其症状表现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但入学的第一个月不算数。很多孩子在家里是可以说话的,因此很多家长并未察觉。
他们特别害怕上学,往往是在上学后才被发现有问题,例如无法完成一些当众讲话的任务,常常被老师当成害羞或怯场。由于在学校跟老师无法交流,他们的学习受到影响,长大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也受到拖累。
他们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表现为行为退缩,很难与别人保持眼神接触,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容易过度敏感,经常为一点声音而受到惊吓。
病因:“战斗或者逃跑”反应切断了交流目前,选择性缄默症的具体病因不明,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专家表示,近年来选择性缄默症逐渐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