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引起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0710/4211291.html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排除思虑,闭目安坐,是气功疗法采用的一种方式。为达到某种要求或表示抗议安静的坐着。经络是很神奇的东西,习武之人无不重视经络。我们常看到武侠小说里写要练内功必须打通全身经脉,使真气运行。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人身上有十二条经脉和奇经八脉贯通全身上下,更有无数络脉或附于五脏六腑,或浮于皮肤浅表。经络使人体内外保持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通过经络运输濡养全身。打个比方,人体就像一个大楼,经络好比大楼内部交错纵横的电线,气血好比是电流。电路贯通流畅,大楼就能保持灯火通明;电线有阻塞不通,那么电流不能运行,大楼就漆黑一片,死气沉沉。所以说死人是没有经络的,反之经络一旦长时间不通以致枯萎,人也就活不长了。许多疾病都是由经络的不通造成的,什么便秘、脑血栓、心梗、胆结石、肿瘤等等,光看病名就知道了。其实所有的疾病都和经络不通都有着一定联系,经络一旦畅通无阻,病邪根本滞留不下来。然而在现代医学中,经络仍是比较虚玄的东西,虽然敏感的人在针灸时会感应得到,但说到经络的实质,人们总是觉得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现代先进的医学仪器也透视不出来。从古代经脉图谱中我们了解到各条经脉的详细走向、交结,那么古人又是怎样看得一清二楚呢?其实方法就两个字:“内视。”经络本就是体内的景象,只有内视才能看到。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五花八门的仪器让我们逐渐失去了一些本来应该具有的能力。古代社会接近天然,古人显然比我们要聪明得多,身体灵敏度也高,较容易向内觉察到经络的运行。内视必须在入静的状态下才可以获得,通过静坐调息,我们可以感知气机在经脉中的循环。静坐到了一定程度,下腹部的丹田位置就会有一股热气循着经脉的走向自然流注循环。因为练习的火候到了,丹田里产生的真气充满流溢,开始向全身运行,这就是打通经脉的过程。此时,你的意识也要随着气机流转,做到“神与脉合”。如果练习的火候没到,丹田内的真气就仍在酝酿之中,切不可着急。静坐是打通经络的最好方法,完全靠精神内守使气机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一股冲和之气运行经络之间,化解郁积之处。这样地去通经络将是长久有效的,比起推拿、针灸等外界方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己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心除之者,便不算入静。入静后,呼吸均匀,周身舒畅,口内常有甘津,即是佳效。入静后的时间随各人功力所定或长或短,但初步静坐应以一小时为度,若时间太短,恐难见效。总之,入静后首要牢拴意马,真清真静。此外,选择环境幽雅的地方炼功,也易于入静。俞琰说:“入静室也,其中不著他物,唯设一香一灯一几一榻而已,坐处不欲太明,太明则伤魂,不欲太暗,太暗则伤魄。……然静室亦不拘以山林,或在墨中,或居道乡,但得所托,无往不可”(《周易参同契发挥》)。从现今人们生活的情况来看,各人的环境不同,故不能一概追求外界条件,只要心静理明,处处都能入静炼功。道教修炼有很多入静的方法,现介绍几种入静的方法,以求救于同道。一、守丹田入静法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为两眉之间,即祖窍,中丹田即黄庭,下丹田即脐中(道教也有种说法认为脐下三寸为下丹田)。守丹田入静法,是道教修炼中的常行法。因道教丹法传授不同,所以炼功时守法不一,有的以守祖窍入静,有的以守黄庭入静,有的以守脐中入静观此三种守法,唯守中丹田有利无弊。守上下二丹田者各有利弊。守上丹田入静者,利在集中意念,而弊在初学炼功者不能灵活掌握,执守此处,易头昏脑胀,导致虚火上炎,守下丹田者,利在呼吸归源,真息往来,而弊在初学炼功者不能呼吸自然,易发生胸闷等不舒之感。唯守中丹田者为妙,心平气和,自无上下二田之患。守中丹田具体入静法:过去道观修炼者,打坐时每人都要备一蒲团,而现在蒲团不易得,一般静坐在床上或椅子上均可,静坐前随便活动一下,利在畅通气血。入静时两腿自然合盘,左脚向内,右脚向外,双手自然合拢,并端坐凝神内视,两眼微闭,留一线之光,舌抵上腭,牙齿相合,意守黄庭,似有意,似无意,绵绵不断。杂念若起,我即以神光默之,竖起眉毛,刚志修静,自然断除妄念,进入功态。二、默字入静法过去有修道者为清除杂念,往往默念一些有利炼功入静的字或词句,由此念決的意念与呼吸融为一体。默字可以使涣散的意识集中起来,常以默念为主。比如静坐后,在脑海里存想一“静”字或“清静”等字,存想的字句由炼功者自定,一般应在九个字范围内。此外,也有入静前念诵道经的。念诵道经前可先焚香,以渲染气氛。以坐默诵为好,念诵的次数由各人自定,以达入静为目的。三、默运入静法默运,即运气。面向南,两腿平放于床上,两手自然搭于膝上,眼微闭,视线直观脚尖,以逆呼吸法运气(即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吸气与呼气时均要细而长。先存想气机从脚心升至会阴至尾闾及夹脊又至玉枕上升至泥丸,从泥丸经明堂至黄庭而达下丹田。如此循环运气三次毕,微存真息,意守丹田进入功态。以上入静法,对于初学炼功者来说是有一定帮助的,炼功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一法,经常练习自可获益,但久习炼功者不必拘泥以上诸法。性要悟,命要传。功夫较深的修士入静时默守玄窍片刻,思想集中,真息自能归源,即可入静(这里要有真师传授,古有无师不度之说),其能否入静及入静时间的长短,视各人功力而定。此外,功夫高深的修士入静时用无为法,即什么都不守,直入虚灵。初学炼功者,因功力浅,杂念不易根除,所以,选用以上诸法中的一种,久久行持,则会有直趋入静功态乃至大静的境地。米晶子道爷谈说:“要知上山路,但问去来人”,做得到的人说的话最算数,谁的身体好跟谁学。南老身体好,九十多岁还在学堂授课传播国学,可惜还没有机缘拜会他。终于,全真龙门21代传人张至顺老道长要进终南山啦!他的身体最好,一百岁了还能爬山,一辈子生病次数一只手就点得过来。我赶紧拉上艾医生、一刀兄弟追随道长进山,想看个明白。看过《南山隐修人》视频的朋友,都记得那段艾医生向老道长请教怎么打坐,被老道长一顿批评那段吧?呵呵,太对不起艾医生了,那是我的问题,请他代问的。“很多人上午拜了师后晌就要师父教怎么修行,那个道能是这么容易吗?就这么来两回就想学本事,你有什么功德,你的功德在哪里?!”老道长说得胡子又抖一抖的。学打坐修行要有功德啊!听得我们一身汗,可是再想想,真是这样啊,我们有需要时总是希望身边能出现名医大德英雄好汉能帮我们一把,可是很少问问自己为别人为社会做了什么?我们都习惯质问医生:“你怎么可以见病不救?你不是说大医精诚吗?怎么还收这么多钱!”可是很少人质问自己为什么得了这些病,为什么没有管理好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没有机缘遇见好医生,很少人会扪心自问有没有权利质问别人。看来我们还是可教之人,批评之后老道长还是指点了我们:“人若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只要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天和地的东西全部都归一。你现在打坐干什么,打坐目的是干什么?修神仙,你看你一身的东西都丢掉了没有,一身的杂物,你心里乱巴巴的装得跟这个屋子一样堆得满满的,就没有清理一点,拿什么打坐?你打坐,本身上的东西,那个主人一身担着乱七八糟的东西,担子都担不动了,把他消耗的力量都没有了,哪能还有打坐的力量!这不是笑话吗?”回到福州,在电视台机房编片的时候,我和少年油麻菜、青年油麻菜坐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回放这段视频,百感交集。原来真正在打坐的不是我们的肉身啊,是我们的“神”在打坐!“要是双盘腿能盘成神仙,我早把自己捆起来了。”这几句话真是一棍子打碎了我这些年向往的完美静坐形象。双盘腿单盘腿打坐没有错很好,就好象一个屋子地基牢靠就不易倒,一个稳定合理的坐姿让气血通畅精神不容易分散。手结的作用更多时候就像一把锁,把你的心思念头锁上和外界分开。可是我的打坐却把心意都放在盘腿坐姿呼吸意守丹田上,常常强忍疼痛跟时间较劲,就像盖了一座漂亮房子锁上大门,却不知道有没人住在里面或是不关心住在里面的人开心不开心。在我刚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啊!我那么注意构图注意用光注意焦点清晰,拍摄电视没有脚架我就无法开机,我充满专业精神地在工作。可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照片总缺少了点什么,因为大家对我的照片最多的感叹是“你的相机拍得真清楚!”(嘿嘿),相比之下3我执着光想构图焦点的时候,错过了一张照片最重要的东西!那些情绪的最高潮那些永远无法重复的最真切的瞬间被我错过了,而那些才是照片的灵魂照片的神啊。那我们这些初学打坐的到底该怎么开始呢?我又糊涂了。而且我早就心里嘀咕:去了玉蟾宫三次,没见到老道长一次在“修行”,老道长不会只有进山的时候才做功课吧?听我的疑问老道长笑起来:“还有一个道友跟我住了一个多月,最后忍不住也问我怎么不修行啊?修行不是做给人看的,无论做什么事你都要守神、留神、专注,躺着坐着走着吃饭扫地都是在修行啊!”小时候无论做什么,都会听见大人在一边喊“留神”!是啊,凡事留三分神不要乱了心,这太难了,我一直没学会。而要我们这些俗世滚爬的人一下清理好心,无欲无求更是不可能的。不过我想先从减法开始吧,以往同时手上做三件事,现在提醒自己慢一点,只做两件。经常同时打开两台电脑,现在减掉一台。把生活变成一个减法来做,慢一点,等一下,宽容些。听说人一生呼吸次数也是一定的,肾精的分量也是一定的,一天到晚紧张兮兮地大口喘气,平日无度地纵欲声色,都是在挥霍未来!终点只有那么一个,我们只是一个班车司机,把车开到终点站就完成任务,急着赶路干什么?时不时停下来看看风景不亏的。“人生下来的肾精是一十六两,正常人每四年耗一两,六十四年耗尽。这就是你的储蓄,过早花完就没本钱了。”哦,难怪道长说六十四岁之前一定要开始修行,否则没子弹啦!六十四岁过后一样要修行,至少可以定住命,也很重要!让你的身体增长储蓄、减少开支的最好办法有两个:修行和睡眠。“少行房事,行房一次男人减寿七十天,女子减寿五十天。”老道长的理论有点吓人啊!静坐就只要安安然然平平静静地坐着,甚至躺着,老道长说姿势无所谓,无论走到那在什么地方,有空闲你就坐坐,“最主要的是不要想太多,凝神调息,调息凝神。你静静静,静到最后,偶然间就出现大雾,白茫茫的大雾,练到那个程度上它自然就出现。”白茫茫的大雾?那又是什么?“那是入大静了。”据说身边感觉会有云雾呜突突冒出来,包围住你,然后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个境界太高,先不管它。很多人打坐一直在追求“打通任督二脉、采阴补阳、大药冲关、三花聚顶”的字眼,一直在意守什么的,“其实都错了,大道自然!”道长说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你的身体能量储备够了,自然开始变化,最后元神归位......我想象着我们身体的经络气脉就像一条大河,淤堵了,被垃圾污染侵蚀了,生病了。请先不要急,河道里的垃圾是永远拣不完的,你首先要做的是耐心,保护植被涵养水源,然后静静等待春汛,在一场雨季到来之后,河水暴涨起来之时,所有的淤积、垃圾、污染都会被冲垮带走的,一切开始回归到本位。明白了吧?为什么像因是子那么重的病可以靠静坐治愈,身体是最伟大的医生,很多时候你需要学会等待给他机会,他就会带你走出困境。“不要去看那些杂七杂八的书,要看就看得道的人的书。毛主席说不经过实践论没有调查了解没有发言权嘛,现代人讲修行的东西却没有实践,没有体悟,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这些字句你没有弄清楚,就没有发言权。想要了解怎么静坐?老道长建议多看几遍《太上老君注解清净经》、《张三丰丹道集》、《太乙金华宗旨》......上面写的很明白!”“不管我有道没道我比你们多吃了几年饭,比你们年龄大一点耳朵里头听的多了。”老道长很诚恳地望着我们,“得道容易信道难,信道容易行道难。得了这一道,哎呀,道就是这样子啊?半信半疑。君子闻道上等人闻道,恭而敬之。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嘿,道就是这样啊?他根本不相信。有道无德是道中之末,终于失道。有德无道,是道中之贤,终于成道,人家有德没有道,是道中大贤人,人家终究要得道......”静坐,是道家养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功法,通过练习静坐法,不仅可以帮助人缓解压力,还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以达到养生的作用。在习练静坐法时,不仅要心静,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静之要诀则是心字,静心是入门的要诀,若心不能清静,则一切修行之法,皆无从落脚生根。故静坐之要在静心,静心之要则在养心息心,或曰收心炼心。天玄子曾曰:“养心之大法有六:心广、心正、心平、心定、心静。”从而去掉凡常之时的欲念之心,攀缘之心,忿恨之心,恐惧之心,好恶之心,浮竞之心等。《玄关秘论》中则说:“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因为种种念虑皆由心生,故当息心不动,让思虑的心死而无生。只有思虑之心死而无生,才能显见到我们真心,也就是我们的道心,如若父母未生前的本来之心,如此才能归根于静。吕祖曾说:“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息心以静的方法,在静功实践中,可以通过数息或听息的方法锻炼。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习练时只用耳根听不用意识,只要自然觉得一呼一吸就行,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所谓数息,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勿助,数到几百次后,心中自然安静。对首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坐是卧,总要周身放松,不使它有局部的紧张,不让它有丝毫的拘束,自己感觉非常的适意,做得恰到好处时,时间虽然经过长久,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酸疼、麻木各种难以忍受的情况,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但思想上的缠缚尚未解除。再进一步,做到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预计,脑筋完全休息,这样就是精神得到安静了,其要在于轻松与自然。静坐修炼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然后由动极而静,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真阴真阳相交,在定中结丹。由定而空,入于虚无之境,则进入更高阶段的修炼了。这个过程是静坐行功的一般进展情况,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大致讲来有这么几点:一心清静“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所谓凝神,即一心清静之法。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讲:“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将已清之心收入于气穴,神息相依,顺其清静自然而守之。这就是凝神调息之功了。凝神调息的关键,仍然是一个“静”字。陈虚白讲:“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止念,也要顺其自然。当杂念丛生之时,不要强行制止。以念止念会念去止存,适得其反。所以要采取“漠视听缘”之法。即以无所谓的态度,听其自生自灭,久之自会烟消云散。止念,从实质上讲来,其关键之处,就是“遣欲澄心”四字。《清静经》云:“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在行功中能够做到遣欲澄心,就可以达到心静神清的境界了。收视返听道家的收视返听,其功法就是以两目谛观鼻端,正身安坐,返观内照。回光返照,可以保神断识,炼尽阴滓,以返纯乾。《阴符经》云:“机在目。”《太乙金华宗旨》也讲:“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所以“圣圣相传,不离返照”。因为“眼之所至,心亦至焉”。眼乃心灵的窗户,欲制心入静,必先制眼,制眼使归于心,则心静神亦静矣。“目不乱视,神返于心,乃静之本。”如果杂念仍然不止,则可用推究功法以止之。当念起之时,就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处起?又当从何处灭?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如此反复推究,了不可得。久之,即见此念起处也。因心体本虚、本无、本净、本寂,从心上去推究则见虚无、寂静的本体,故了不可得也。如此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即为回光之法。回者止也;光者观也。回光即止观之法。用此法“安心竟”,杂念自可止之也。念止,自会入静。在静坐修炼中初期的毛病,主要是散乱与昏沉。散乱是神驰于外,心不归体。这要用收心之法以治之。昏沉是神志不清,纯阴为主,阳气不足。静坐时昏昏欲睡,即是昏沉的表现。治理昏沉之法,无过于寄心于息。息念相随,制之之法“莫若即其病而为药”,采取“心息相依”之法以止之。故回光必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太乙金华宗旨》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妙诀也。”修真之士在行动中,用听息之法,一心注于体内。心入则气入,丹田得暖气而生真阳矣。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则暖气也可昼夜无间。如此则心死神活矣。“神活者,由于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即活。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分之谓也。”元神主宰,心息相依,即能入于静定之境。“凡坐须要静心纯气。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所以,听惟听其无声,一有声即粗浮而不入细。当耐心微微而听。心细则息细,反之息细心也细。气一动则心动也。故定心必先养气。因心无处下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此即纯气之守也。静心纯气都是心用在息上,但不能过重,“只要微微照听”而已。何谓照?即眼光自照。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何谓听?即耳光自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听为听其无声,视为视其无形。如此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肆,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即为内外日月交精交光之法。目光为外日月交光,耳光为内日月交精。然精即光之凝定处,故聪明总一灵光耳。止于其所这里的“止”,有两重涵义:从入静的角度讲是止念。在修持中如不能止念入静,则炼功无效,有时甚至还会起副作用。另一个则是从意守窍位上讲的要知止。止于其所,止于至善之地。什么地方最好呢?一般地讲是下田为宜,不出偏,易于入静。这里讲的不是下田,而是艮背。刘一明在《周易阐真》中讲:“艮者,止也。”修持者“欲烹炼大丹,非择善固执,止于其所不能。止于其所,非空空无为,其道有行有止”。在行功中以意守夹脊之窍,将心火之南藏于背水之北。水火互相交养,自然念虑不生。此为洗心之法,也即艮背止念之功。妄念既止则真息自现。真息无息,真念无念。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常存。性存命固,息念俱消,即性命双修之第一步也。艮背止念,入静入定,进而入于沓冥之境,则无人无我,不识不知也。“凡人有人我之分,内外之别者,由于有心。有心则有我,有我则有人。有我有人,不知其所止也。”不知止,是因识神主事,念虑不息,不能入静入定,也就不能做到艮背止念入于化境了。反之如能由静而定而忘,则能艮其背,使“人我之心俱化”,即能进入“心死神活”的境界,使“人心去而道心生”,自然就能止于其所。“内不知有身,外不知有人。无我无人,既能止于内,也能止于外。动静随时,内外合道。”行之止之,皆出于无心之心。在无意识状态下,由元神主宰“止于其所,不动不摇,得其一而万事毕。何患金丹不结,大道不成乎?”忘我忘物这里的忘,是指在修炼中的“坐忘”。司马承祯就解释过:“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同于大通。”在静坐中忘我忘物,与大自然融合为一,就进入坐忘境界了。《天隐子》云:“坐忘者,因存想而忘也。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用存想之法,即见海底一轮红日,寂静常存。内若有见,以充实丹田之虚境;外即无存,渐入于杳冥之境,而不知乎宇宙的存在了。如此众念归一,神凝气定,渐趋于虚无境界。静则气息俱沉,思念皆寂,万虑皆遣,与道冥一,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何有之乡也。这就是“先存后忘”之法。这一过程,正如张伯端在《悟真外篇》中讲的:“大抵忘于目则神归于鼎而视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目垂而下顾也。忘于耳则神归于鼎而闻于内。盖绵绵若存之时,耳内听于下也。忘于鼻则神归于鼎而吸于内。盖真息既定之时,气归元海之理。合而言之,俱忘俱归于鼎而合于其内矣。”把视、听、吸均归于鼎而合于其内,即七窍合一之功。久之,先天炁生则可一统七窍而入于清寂之境了。“一统七窍谓之清,七窍归一谓之静。身中气生谓之铅,心中精来谓之汞。”合起来“清静铅汞”四字,即是炼丹之次第口诀。其具体运用就如闵一得在《还源篇阐微》的序言中讲的:“未得手时,本清静以为体,守铅汞而为用;及下手处,聚铅汞为药材,致清静为火候;既得手后,主清静以拳拳,宾铅汞而穆穆……如是而已。”定慧等修《洞玄灵宝定观经》在题解中讲:“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凡欲修道,必先舍事。外尘不入,内念不出。一切无染无着,内观念起,务须除灭,使之安静。“惟灭动心,不灭照心。”慧照常明,妄念不起。“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惟一。”有时心动,要“制而不著,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此是真定”。真定本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所以在寂静中返照虚空,此乃真定之基。定中发慧,就叫放任。在放任中要宽急得所,使定慧融一,同等齐修,二者不可偏废。“定多则愚,慧多即狂”,那是会出偏的。但“慧发迟速,则不由人”,所以“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因急于求慧,用后天识性代替真定之基,则无慧可生也。若在定中“不求慧而慧自生”此乃“真慧”也。慧生之后,要慧而不用,韬光晦迹,此为若愚实智之举,能使寂照齐触,无染无着。无所挂碍,智照不灭。行之既久,契理合真,使形神合一而得道也。总的讲来,在静坐修炼的行功中,应从一心清静开始,然后收视返听,并止于至善之地。由止而定而忘,进入无人无我之境。在定中慧照常明,同等齐修。慧而不用,定而不愚。如此,尘垢不染,烦恼消除,契理合真,大道可期矣。道家的气功行气分为两种:服内气和服外气。内气是指丹田之气,外气是指自然之气。道家养生之士通过专门的呼吸方法来服食内气和外气,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作用。服内气也称"胎息",是一种细长、若有似无的停顿呼吸法。《胎息杂诀》中详细记载了胎息行气的步骤和要领:"闭固内气讫,亦鼻中微微通气往来,便令不至咽喉而返,气则逆满上冲,不可抑塞。如此,即徐徐放令通畅,候气调,即复闭之。切在徐徐鼻中出入,勿令至喉,极力抑忍,为之须臾,忽然自得调畅,内外泰矣。此盖关节开,毛窍通故也。"通过长期循序渐进的行气锻炼,使呼吸变得深、细、匀、长,鼻息微微,若有似无,而和气氤氲,遍布全身,通体舒畅,犹如胎儿在母腹中,没有外呼吸,只有内气潜行一般。服外气是指吸纳日月、天地、山林、云雾等自然之气。《云笈七签》卷五十七《服气精义论》中记载:"吸引晨霞,餐漱风露,养精源于五脏,导荣卫于百关,既祛疾以安形,复延和而享寿。"道家的服外气非常讲究科学,认为自然之气对人的身体也有健康和危害之分,将利于健康之气称为"生气",将危害健康之气称为"死气","生气"可以服食,"死气"不可服。因此,道家的服外气对周围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适宜的时辰、场合很重要现代人由于环境空气的污染和生存空间的封闭而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出现呼吸急促、浅快而弱、心跳快速无力等症状。道家养生气功以行气呼吸的方法,服内、外气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呼吸系统器官的功能,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而且还能贯通经脉,激发人的生理潜能,提高免疫和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改善亚健康,起到良好的养生作用。精、气、神理论是道教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俗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精亏、气虚、神怯是疾病与衰老的先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指出“精、气、神不可损也,损之则伤生”。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寡欲以养精中医认为,“欲多则损精”。纵欲不但丢失过多的精液,同时也损及五脏之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浮发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历代医家都主张,养生之道要以保养精气为首务。《类经·摄生》指出“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若纵欲,男则遗精、早泄、阳萎、生殖无力,甚至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精神不振、久则成痨。女则肾虚精亏、冲任不固、气血逆乱、崩漏下血、白带绵绵而下,不孕或流产、早产,甚至经血亏枯、经闭,面黄消瘦而成劳损之症。不仅如此,纵欲还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影响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古人把房事过度称作“伐性之斧”,意指能砍伤人体,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欲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寡言以养气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它具有动而不息的特征,维持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养气的基本要求是不说废话。因为人体内的组织细胞要通过新陈代谢不断获得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而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通过血液从肺泡交换来的氧气,源源不断地被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中。一个人若是常常喋喋不休、絮絮叨叨,就会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致百病丛生。例如:持续的情绪高亢,狂呼乱叫,嬉笑不已,则乐极生悲,损精耗气,血气流荡,变生他疾。寡思以养神寡思,即是让人不要胡思乱想,以免用脑过度影响大脑皮层的正常生理活动。“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至也?”中医里的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思虑过度则使人气机郁结不畅,引起种种疾病。《内经》有“思伤脾”、“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之论述,常见情绪消沉、头目眩晕、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甚则出现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等症。女子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而致月经不调,甚至经闭等病症。久之则百病丛生,诸如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或接踵而至。“凡人不能无思”,但要有个限度,不要在芝麻绿豆的小事上纠结不已,也不要为身外之物枉费心思。适度的健忘,利于“全神息虑”,不致“神虑精散”。有句老话叫“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还给予“琼浆”“金浆”“金津”“玉液”“玉泉”“华池之水”等美称,唾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咽下后可化生津血,滋养五脏六腑。李中梓在《医院必读》中说,祖先造字以千口水为“活”字,可见古人对口水作用的重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曹操问皇甫隆为什么一百多岁了还耳聪目明,体力不衰。皇甫隆回答说,蒯京活了一百二十岁还很壮实,靠的是清晨起床前叩齿和咽唾液,我是学了他的经验而长寿的。李时珍认为,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常留,颜容形槁,眼明耳灵。相反,经常吐唾液,则损精神,颜枯形槁。李时珍认为“唾精,乃人之精气所化”,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明代龚居中《红炉点雪》云: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清代名医程国彭把津液称作“华池之水,人身之金液也”“人参果”等,认为“常以知舐上腭,合华池之水,充满口中,乃正体£气,以意目力送至丹田”,为“练津化精”之法。以下省略N个举例……总之,古代养生家的多个理论和实践证明了唾液养生具有很好的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美容等效果。唾液俗称“口水”,又称津液,是人口腔中的精华。它是由唾液腺分泌而来,人的口唇、颊、腭等处的黏膜下,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是人体的三大唾液腺,它们分布在口腔壁及舌下,每对唾液腺都有导管与口腔通连。中医学认为:“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意思是唾液为脾肾所化,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富集了五脏之精,气血之华,故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对养生保健有着特殊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溶菌酶、过氧化物酶、粘液蛋白、磷脂、磷蛋白氨基酸、钠、钾、钙、镁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消化食物、杀菌、抗菌、保护胃粘膜等作用。唾液中含有一种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它能强化人的肌肉、肌管、骨骼、软骨和牙齿等的活力。唾液中还含有一种特殊的唾液生长因子,能促进人体细胞的生长分裂,缩短皮肤伤口的愈合时间,具有保护皮肤的弹性的功能。某些鸟类的唾液腺很发达,它们以唾液将海藻粘合而造巢,如金丝燕所筑的巢,就是中国著名的滋补品“燕窝”。唾液和人体脏器的关系:唾液与肾的关系《内经知要·卷上》说:“肾为水脏……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故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从千从口,言千口水活成也。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五脏化五液,肾为唾”之说。肾生唾肾为水脏,主津液,即肾对津液的输布排泄代谢维持起着主宰的作用。肾之精气充盛,唾液才能源源不断地上泽口腔。另一方面,肾又有摄纳固藏之功,控制唾液渗泄的数量,防止津液无故丢失。唾液源于肾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通过叩齿咽津,则能补养肾精。相反如将唾液吐出,则会损伤正气。《云笈七签》云:“多咳唾失肌汁”“多唾令人心烦”。《琐碎录》说:“远唾损气,多唾损神”。李时珍告诫人们,若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唾液与脾的关系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与唾,又因“口为脾之官”“脾气通于口”,故有人认为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较为直接的。杨上善《太素》说:脾是太阴之脉,通过五谷之液,上出濂泉,故名为涎。脾开窍于口,脾之经脉连舌布散舌下。涎为脾精脾气化生,故说涎为脾之液。咽唾对脾的作用咽唾对脾的运化功能起着促进作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食物的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与脾胃密切相关。而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润泽食物,可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唾液与心的关系心主血脉,血液津液互化心主血脉,其在窍为舌。舌由心脉所系,以映气血之荣枯。血液与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经精微所化生,具有滋养濡养的作用。所以二者可以同源互化,心血充盈则津液充足。而唾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咽唾对心的作用咽唾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治疗火邪热毒之症。《友渔斋医话》说:“若遇心火上炎,卧不能寐,嗽津满口,作三次咽下,如是数行,可除浮火(阴虚内热)。”《本草纲目》说:“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心为阳主火,肾为阴主水。所以叩齿咽津能促进阴阳二脉之间的相互交感,使水火相济,阴阳相交。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下面介绍两个咽唾养生的方法:方法一叩齿:即全身放松,闭目、口唇微闭,心神合一,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叩齿36次为佳。“赤龙搅天池”:即叩齿后,屈舌在口腔内沿牙床外侧作顺、逆时针旋转各36次。搅动时要放松舌头,用力要柔和自然,搅舌时如把眼神加上效果更佳,即眼晴跟着舌头一起转。舌轻舐上腭:刚好接触上,要放松舌头,不要用力顶,眼微闭,同时口腔、面部肌肉要放松。古人认为人的舌下为玄膺,该处有两窍,左名金津,右名玉液。意守金津、玉液(或舌下部位)会有津液生成。鼓漱咽津。如果津液产生多时,即鼓漱三十六下,再用意念把津液分三口送至下丹田。次数无硬性要求,计数有收意(神)的作用。方法二平时凡不说话时,持续“舌舐上颚”数分钟,自可满口生津,口味甘露。关于舌舐上腭……起“搭桥”的作用。按照经络理论,任、督二脉循环到“口”就被隔断了,舌舐上腭能使任、督二脉接通,真气才能上下运行。起生津养生的作用当舌舐上鄂时,常会感到口水涓涓而来、它是由三腺“舌下腺、颔下腺、腮腺”所分泌,是人体五脏精华随脾气上升而产生。最后,我们要如何才能增加唾液?按时饮水,这是确保分泌唾液的源泉。吃饭时细嚼慢咽,这样可以使口水不断滋生,促进消化、清新口腔。少吃煎炸炙煿、油腻厚味的食物。起居养生是道教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道教的摄养之道范围很广,几乎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坐、卧、社交,从身体到精神等各个方面。其包含的内容可以分为避免伤害身体、摄养形神、生活保健、坚持炼养等几方面。避免各种伤生害身之事,是道教日常养生之道的基本原则。道教养生家们认为,人若想要健康长寿以至长生不死,要避免各种有可能伤身害生之事。葛洪所谓“不伤”,孙思邈强调“自慎”,都是在阐述这一养生原则。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中引《仙经》云“养生以不伤为本”,并认为“此要言也”。孙思邈说:“故养生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葛洪还列举了一系列伤生之事以警世人:“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驽,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之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在道教养生家眼中,这些都不是空乏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原则和实践准则。摄养形神是道教日常起居养生中的主要内容,亦即从身体到精神两个方面去积极养生。道教所流传的摄养形神方法很多,诸如导引、行气、按摩、养神、饮食、散步等皆是。道教养生学主张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并且往往是以养神统御养形,以静为主,以动为辅。这种养生原则是受先秦道家无为尚静思想的影响。道教养神的方法很多,诸如静坐、行气、存神、诵经等等,最关键还是辟除声色名利等外界欲望的干扰,使魂神安静,精神恬淡。古代道教养生家们认为,如此便能促使形体安康。孙思邈说:“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至于养形之法,道教养生家一方面继承道家“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思想,另一方面亦主张一定量的体力活动和运动。青牛道士封君达曾指出:“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道教养生的日常运动包括行气导引、按摩、散步、登涉等。总体看来,都是相当科学合理的。生活卫生保健亦是道教日常养生的重要内容。《养性延命录》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又指出:“沐浴无常,不吉。夫妇同沐浴,不吉。新沐浴及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凡大汗忽脱衣,不慎,多患偏风、半身不遂。新沐浴了,不得露头当风,不幸得大风刺骨;疾触寒来,勿临面火上,成癫起风眩。”对于睡觉:“凡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凡卧欲得数转侧。……大春欲得瞑卧早起,夏秋欲得侵夜卧早起,冬欲得早卧晏起,皆有所益。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类似的研究著述,在道教养生著作中占很大分量,反映了道教对古代日常养生的研究成果。坚持炼养就是坚待气功导引等术的积极锻炼。欲想炼气,进行导引按摩,以及养成良好的养生习惯,都需要长期坚持,方能奏效,因而,道教养生家们很强调长期坚持炼养的重要性。葛洪认为“勤能致寿”,指出:“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道教日常养生之道的方法十分繁多,诸如叩齿、梳发等等,难以一一详述。然而道教养生学中关于日常起居养生保健的内容是十分合理的和科学的。道教养生药膳材料:黄精30克、天冬30克、松叶15克、枸杞20克、苍朮12克、白酒克。功效:补虚强身,延年益时。用法:将黄精、天冬、苍朮切成小块,松叶切成碎未,同枸杞一起装入瓶中。再将白酒注入瓶内,摇匀,静置浸泡十至十二天即可饮用。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至15克。材料:枸杞子克,白烧酒克。功效:益精气,抗早衰。适用于肝肾亏损和早衰。用法:将枸杞子淘洗干净。剪碎,放人瓶中,再加入白烧酒,加盖密封,宣阴凉干燥处,每日摇动一吹,一周后即可饮用。边饮边添加白酒。可依自己的酒量,每晚餐前饮用,每次服10至15克,不要过量。材料:当归15克、黄蓍25克、党参25克、羊肉克、姜、葱、料酒、食盐各适量。功效:将羊肉洗净,把当归、黄蓍、党参装入纱布袋内扎好,放人锅内,再加葱、生姜、食盐,料酒和适量的水,然后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煨烂即成。食用时,吃肉喝汤。用法:适用于血虚及病后气血不足和各种贫血。材料:龙眼肉克、大枣克、蜂蜜克、姜汁适量。功效:健脾益胃,滋补心血。适用于脾虚、血亏所出现的食慾不振,面色萎黄,心悸等症。用法:将龙眼肉、大枣洗净,放人锅内,加水适量,首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煮至七成熟时,加人荒汁和蜂蜜,拉匀,煮熟,起锅,待冷后,装人瓶内,封口即成。服用时,每次吃龙眼肉、大车各六至八粒,每天三次。材料:当归15克、党参15克、母鸡一只(约三斤)、葱、生姜、料酒、食盐各适量。功效:补髓养血。适用于骨髓虚损、腰肢酸痛、血虚等症。用法:将母鸡宰杀后,去毛和内肚,洗净,将当归、党参放入鸡腹内.再将鸡放进砂锅,加人葱、生姜、料酒、食盐、清水各适量,再将砂锅置武火上烧沸,改用文火煨炖,直至鸡肉煨烂即成。材料:生地黄克、饴糖克、乌鸡一只。功效:补髓养血。治骨髓虚损、腰肢酸痛、不能久立、身重气乏、骨蒸盗汗及血虚等症。用法:将乌难宰杀后,去毛及内腱,洗净,地黄洗净,切成宽半厘米,长二厘米条状与饴塘拌匀.装入鸡腹内.将鸡放入盆中。再将盆置于蒸米饭的蒸笼内,蒸熟即成。食用时不放盐、醋,吃肉、喝汤。材料:当归10克、党参10克,山药10克、猪腰克、酱油、姜丝、蒜末、香油、醋各适量。功效:养血、益气、补肾。适用于血损肾亏所致的心悸、气短、腰酸捕、失眠、自汗等症。用法:将猪腰切开,剔去筋膜臊腺,洗净,将当归、党参、山药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一同放入锅内。然后在锅内加水适量,清炖至猪腰熟透,捞出猪腰,冷却后,切成薄片,放人盘子中。再将酱油、醋、姜丝、蒜末、香油等与猪腰片拌匀佐餐食。材料:葱50克、猪蹄四个、食盐适量。功效:补血消肿。适用于血虚、四肢疼痛、浮肿、疮疡肿痛等症。用法:将猪蹄拔去毛,洗净,用刀划口。将葱切段,与猪蹄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和食盐少许,先用武火烧沸,后用文火炖熬,直至熟烂即成。吃猪蹄喝汤,佐餐食用。材料:落花生米45克(不去红衣)、怀山药30克,粳米克,冰糖适量。功效:益气益血,健脾润肺,通乳。适用于气虚,血虚诸症以及产后乳汁不足者。用法:分别将花生米及山药捣碎,再与粳米拌和,同煮为粥,候熟,入冰糖调匀即可。当饭吃,吃饱。材料:阿胶15克、糯米克。功效:养血止血,滋阴润肺,安胎。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等多种血症。用法:将阿胶捣碎,然后将糯米煮粥,候熟,人阿胶,稍煮,搅令用化即成。每日早晚餐温热服食。材料:海参适量,梗米克。功效:补肾益精、养血。适用于精血亏损、体质虚弱、性机能减退、遗精、小便频数等症。用法:先将海参浸透,剖洗干净,切片煮烂后,同米煮为稀粥。可随意服食。预定活动《各类纸符香包》《预定七言对联(即将完结)》《预定书法字帖字表》《单一符咒》《寄件开光加持》《各类经文手抄》扫一扫下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