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年10月26日,A股上市公司尚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尚纬”)发布公告,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暂定不超过5.89亿元)的方式,收购成都星空野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空野望”)35%-51%的股权,以获得星空野望的控制权。如果这次收购顺利完成,星空野望将成为尚纬股份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子公司。2.星空野望,就是罗永浩所在的直播公司。截至年9月30日,成立仅半年的星空野望净资产为.48万元。这也就意味着,这次收购的溢价率为.13%。3.受此消息影响,11月9日,尚纬开盘即涨停,收盘时涨幅高达10.04%,市值上涨了约4亿元。4.尚纬,是一家做特种电缆的公司。一家做电缆的公司,看上去和直播业务八竿子打不着,为什么要高溢价收购星空野望呢?而星空野望,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股份卖给一家做电缆的公司呢?·2·5.想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公司上市背后的逻辑。6.一家公司想要上市,有3种不同的路径。第一种就是IPO,去证监会那里报名,通过证监会一步一步的审查之后,最后敲钟上市。7.第二种,叫做“借壳上市”。有的公司暂时不具备IPO的条件,想要上市怎么办?那就曲线救国,间接上市。通过收购、资产置换等方式获得另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间接使母公司的资产得以上市。8.第三种,被上市公司收购,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卖身上市”。把公司的控制权卖给一家上市公司,以换取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这家公司通过并入一家上市公司,从而间接上市。9.这次尚纬收购星空野望的操作,也许就是第三种方式。10.那么被收购的小公司实现了“卖身上市”,这对于收购它的上市公司有什么好处呢?换句话说,上市公司为什么要收购小公司,帮助它上市?11.因为这些上市公司,要做“市值管理”。什么是“市值管理”?12.一家上市公司,当然希望自己的市值越高越好。怎么才能让市值更高呢?市值,代表着大家对公司未来挣钱能力的信任。换句话说,大家越看好一家公司长期挣钱的能力,那么它的市值就越大。13.按照今天的标准算法,市值=净利润*市盈率。什么叫做市盈率?14.在投资人眼中,一家公司值多少钱?这是有一个定价逻辑的。市值,就是用当年的利润乘上一个倍数。这个倍数,就是市盈率。
·3·15.那么这个倍数怎么来定?16.这就要看行业。假如是一家餐饮公司或者制造企业,它的市盈率大概会在5倍左右。传统行业市盈率5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假如这家公司每年的利润不变,那么我们有信心它还能稳定经营,再赚5年的钱。17.比如,一家公司今年利润是1亿,市盈率5倍,那么它的市值就是5亿。这也就意味着,投资人相信在未来5年,它每年都可以赚1亿。18.假如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市盈率就要高很多了,10倍、20倍左右。腾讯甚至曾经到过倍。之前准备上市的蚂蚁金服,市盈率也将近倍。19.倍是什么意思?是说腾讯如果每年赚1个亿,它还能再赚年吗?可是,对投资人来说,年有意义吗?我投资完,难道年以后再收回投资吗?这对我来说没有意义。20.所以,在互联网行业,我们说市盈率倍,这中间还有第二个逻辑。第一个逻辑是,它能挣多少年的钱。第二个逻辑是,它明年挣的钱会不会更多。也就是说,这家公司是不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21.餐饮公司、制造业企业都不是高速增长的公司,今年挣1个亿,明年估计还是挣1个亿。但是互联网公司不一样,今年挣1个亿,明年可能挣2个亿,后年可能挣5个亿。22.第一年,它挣1个亿,市盈率是倍,估值亿。但是到了第二年,它挣了2个亿,如果估值没变,那么它的市盈率就变成了50倍。这听上去就合理多了。那到第三年呢?它说不定能挣5个亿,这时它的市盈率就是20倍。23.这也就是说,给一家互联网公司倍的市盈率,其实不是相信这家公司能持续挣年的钱。而是相信这家公司在未来几年能获得高速增长。·4·24.理解了这个逻辑,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市公司如何做市值管理,让自己的市值更高?25.市值=净利润*市盈率。从这个公式来看,想要提高市值,那么就有两种方法:增加净利润,或者提高市盈率。26.如何增加净利润?我目前业务的净利润已经无法再提高了,我想增加净利润怎么办呢?通过收购一家小公司,然后把小公司的利润并入我上市公司的利润。27.比如我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是20倍,利润是0万,那么我公司的市值就是2个亿。假如我想收购另一家传统公司,它目前的市盈率是2倍,利润是0万,公司估值万。如果我收购了它,它的利润就会并入我的利润,这个时候我的市值变成了多少呢?万*我20倍的市盈率=4个亿。这也就意味着,收购它,我的市值可以翻一倍。这个时候,我买的其实不是它的公司,而是它的净利润。28.如何提高市盈率?收购一家市盈率更高的公司。比如我是一家传统企业,本来市盈率是5倍,收购一家互联网公司之后,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增长空间更大,我的市盈率就会相应上升,比如从5倍变成20倍。这个时候,我买的其实也不是它的公司,而是它的市盈率。29.理解了这个逻辑,我想你也就看懂了,为什么做电缆的尚纬公司,要收购罗永浩所在的直播公司星空野望。30.尚纬,想要通过提高自己市盈率的方式来抬高市值。而星空野望,想要换取上市公司的部分股份“卖身上市”。同时,星空野望也可以获得一大笔收购现金,罗永浩也可以从中受益,还掉他欠的几个亿。多方获益。31.当然,具体收购细节还没有被披露,我们只是根据现有信息做了一些推测。不管这次收购结果如何,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帮你看懂,收购公司这件事情背后的商业逻辑。32.祝:通透。来源:刘润
序言家务无效,她温顺无效,她考好成绩也无效……第二层,是她发现,社会给不了她任何支持。同学们早就知道她被虐待,初一的一位老师还给她的父母打了电话做干预,但这些支持不能阻断父母的残酷行为。遗书中,孙正雯丝毫没谈及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其他亲人或邻居等。这都可以想象,大多数成年人都会使用雷同的语言“安慰”孩子——父母打你是为了你好。大人们的脑子都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话弄糊涂了,所以很难警醒,除非这种打骂到了真正变态的级别,例如一位叫燕志云的妈妈将女儿苏丽的嘴缝上,原因是她偷吃了鸡食。成年人的糊涂也反映到媒体和专家身上,报道和分析父母对孩子的家暴时,都习惯性地使用“暴力教育”“教育方法不当”这一类词语。拜托!这根本不是教育,而是赤裸裸的无人性的虐待!既然不是教育,为何孙正雯的父母如此残酷地折磨自己的女儿,而且是唯一的女儿?不使用“暴力教育”这个词时,我们还容易想到两个原因:重男轻女,不是亲生的。孩子不是亲生的,所以才虐待,这也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说法,就好像是,假若孩子是亲生的,中国父母就会多么疼爱似的。实际上,绝大多数残酷虐待孩子的,就是亲生父母的所作所为。非亲生,或许是我们小时候遭受虐待与忽视时常使用的一个自我欺骗手法吧。至于重男轻女,在孙正雯的事件中尚未看到一点苗头。那么,孙正雯的父母为何虐待女儿?或者说,中国无数的父母残酷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时,他们的心理是怎么回事?婴儿都渴望无情使用妈妈在我看来,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发明的一个术语可以解释,即客体使用。自体是自己,客体就是别人和其他事物。客体使用即婴儿可以自由地使用妈妈、妈妈的乳房、玩具或其他人与物,而不必担心该客体的反击,更不必担心这个客体会与自己断绝关系,并且,这个客体会承受住婴儿的攻击,而不会毁灭。他说道:受主观全能感的驱使,婴儿会无情地使用客体,他创造它、利用它,完全出于自己的快乐,在完全侵吞时,又毁灭它。这种体验需要母亲交出自己并能在被使用后存活。如果母亲经过婴儿的使用不能存活,如果她退缩、崩溃或反击,婴儿一定会以自己欲望的完整体验为代价,过早在意外在性。结果,婴儿害怕需要,害怕使用他的客体,并伴随着对欲望的不合理抑制。简而言之,在妈妈这个最重要的客体那里,婴儿需要获得一种自由感,他可以自由地对待妈妈,而不必担心被反击,也不必担心失去妈妈。有了这样一种自由感,婴儿才敢于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发展自己的个性,从而形成真自我。相反,假若婴儿发现,这样做不行,他会被妈妈反击,或至少被妈妈讨厌,更严重的是,他会被妈妈抛弃,那么,他就会恐惧自己的人性,并倾向于以妈妈的感受为中心,从而发展出假自我。以前我的文章也多次讲过真自我与假自我,讲过婴儿对妈妈的攻击性,但总想对此披上点温情的面纱,而温尼科特的说法,很严重。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要成长起来以便能够发现他本性的最深刻的部分,必须有人受到蔑视甚至有时受到憎恨,而无须担心关系有彻底破灭的危险。无情地使用客体,这一点在两部电影中刻画得很深,一个是《长江七号》中,先是小狄的爸爸百般折磨七仔,接着是小狄,后来是小狄的同学,但不管遭遇什么样的折磨,七仔仍然忠于小狄。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少林寺》。电影中,已出家的前军阀侯杰,被自己的小兄弟曹蛮背叛,并有辱妻失女之仇,但他即便在与曹蛮的生死搏斗中,都救了曹蛮一命,最终令曹蛮浪子回头,成为一个好人。希望有一个人,无论我怎么对待他,他都对我不离不弃。这样的话,我在太多人那里听到过,而七仔对小狄,侯杰对曹蛮,则可以说验证了这一点,结果是,小狄全身心地爱上七仔,而曹蛮的蛮性得以化解,成为一个好人。巨婴式父母想无情使用孩子客体使用,在温尼科特这里,是婴儿对妈妈的需求。孝道,表面上,像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安慰——父母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更深层的地方,则像是客体使用这一愿望的逆转,我们不能在自己父母身上实现这一点,就转而在孩子身上追求这种感觉——我可以对你做一切,而你不会反击,更不会抛弃我。的确,孩子除了自杀、离家出走等少数办法外,是没法抛弃父母的,而因个人力量与资源所限,加社会道德教导,他们也难以反击父母。由此可以说,孝道,是对人性的逆转。但这种逆转是极具破坏力的。毕竟,客体使用这一点,最好是婴儿对妈妈,因婴儿的需求容易满足,而婴儿的“无情”,因其力量太小,杀伤力也有限,他们会给大人情绪上的强烈冲击,但不会给大人造成实质的攻击和伤害,大人容易承受。然而,一个成年人的“无情的客体使用”,就会变得太有杀伤力。最有杀伤力的,是成年父母对自己弱小孩子的“无情的客体使用”。孙正雯真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她清晰地概括出了父母对她的“客体使用”需求——你们使唤我,你们虐待我,在这个家,我没有隐私也没有自由。既然是“客体使用”,自然是“使唤你”“攻击你”,并且,你要在我绝对控制之中,否则,我会担心你的反击,更会担心失去你,所以,不能有隐私与自由。使唤与攻击,使得“客体使用”有了残酷意味,但父母对孩子的客体使用,也有看似不错的。一次,我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做评委,大家问一个妈妈,说说你儿子的三个优点吧。这位妈妈想了想说:第一,他无条件地爱我;第二,他包容我,我怎么发脾气,他都能包容;第三,他可以为我做一切。说完,台下几十个师奶激动得一起鼓掌。这是很荒诞的一幕。这位妈妈三十来岁,她的儿子六七岁,瘦瘦小小的,怎么看都像一个发育不良的少年,然而,他却像是自己妈妈的“好妈妈”。再问下去,发现这位妈妈的家族有这样一个传统:做孩子时,脾气都很好,对大人很能善解人意;做了父母,脾气就变坏,为所欲为。可以说,这个家族,大人们都是乱发脾气缺乏控制力的孩子,而孩子,却被迫做了好父母,去承载大人们对好父母的客体使用功能。“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这个问题不对。“你们究竟有没有拿我当人看?”这个问题是对的。更对的问题是:“你们究竟有没有拿我当孩子看?”一个受虐待的孩子,他对于父母未必就是不重要的。相反,他可能是极重要的,仅仅因为他承载着父母“客体使用”的功能,就无比重要了。至于孙正雯,她的父母并非不重视这个女儿,他们将她送到一所昂贵的中学,还为了上学方便,一家人在学校附近租房住。但孙正雯父母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了,他们还停留在婴儿程度,没有能力将自己的女儿当人看,而将女儿纯粹地当作了一个“客体”,通俗的说法,即一个物,哲学一点的说法,即,“满足自己欲望与目的的一个对象或工具”。既可以说,这是基本人性,也可以说,是她的父母自身心理发展水平有限。这绝对不是一个受教育水平的问题。据网上消息,孙正雯的父亲孙云东,毕业于山东大学外语系,自己还开办有一个企业咨询公司。既然不是受教育水平,那该是什么问题?从孙正雯自杀后孙父的一系列表现看,他可能缺乏作为人的基本情感。孙正雯于年7月8日自杀,11日,孙云东发微博,全文是,“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艰难的思考”,而后两篇微博问“怎么办”。女儿都自杀了,他还发这种文字,由此可看出,他缺乏情感,只有思考和行为。他对女儿的自杀如此忽略,而他的微博,孙正雯是首个粉丝。正如所有的孩子一样,尽管被虐待成渣,孙正雯还是渴望获得父亲的爱。孙云东虽缺乏人的正常情感,但懂利害,他的这几条微博都被臭骂,没吭声。但三个月后,他又发了一张风景照,再被臭骂。对此,我也有愤怒,但试了一下,将自己代入了他的角色,感觉,他内心早已崩毁,是想通过外在的“我还不错”的信息将自己拼装起来。觉知到这一点后,我只能叹息一声。那些支持孝顺的道德家,你们谁,能对着孙正雯说:你要孝顺你爸?!听话哲学中的生死绞杀听话哲学,是中国式教育的核心。并且,听话哲学深入无数国人内心,在我的记忆中,中国家长夸孩子时,“听话”和“乖”这两个词简直不可避免。听话哲学,有不合理之处:一直被要求听话的孩子,他的精神生命正逐渐被扼杀。也有其合理之处:若孩子不听话,很多中国家长就会觉得生不如死。年4月4日,四川广元发生悲剧,一位妈妈将16岁正读中学的儿子从酒吧中拉到附近江边,对孩子说“你上网,我管不好你了,那我就去死”。随即,她跳入嘉陵江。接着,爸爸赶过来,踢打孩子,他是觉得孩子该为妻子的死负责吧。可在这个时候将妈妈的死怪罪到本已内疚至极的孩子身上,是极为不该的,这会造成孩子的不能承受之重。果然,孩子随即也跳嘉陵江,和妈妈一起溺死。悲痛到极点的父亲也要自杀,所幸被拦住。这位妈妈为何要自杀?会有其他原因吗?比如说太贫穷,过不下去了,夫妻感情不好,或其他更重大理由?难道,她会仅仅因为管不了孩子上网,而自杀吗?看了媒体的报道,得知她的生活还算不错,夫妻感情尚好。并且,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我的经验来看,仅仅因为孩子不听话,就足以构成一些家长活不下去的理由。在新浪微博上,我点评过多起父母虐待孩子事件,如一位妈妈在七楼上将孩子倒挂在楼外,威胁要扔下去。这种用死亡威胁孩子的事,在我看来太极端了,可看网友评论才知道这种事在中国竟是寻常事!并且,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多数就是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关于这类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估计这辈子都忘不掉了,是刚写心理专栏不久时遇到的。那时,收到一个女孩的来信,她说她爱上了一个很好的男人,但父母誓死反对,母亲因而患心脏病,父亲则宣称,要想结婚,得踩着他的尸体才能过去。这封信震惊到我,我约他们一家三口聊天发现,是母亲反对女儿婚姻,其实父亲无所谓,女儿和这个男人结婚不结婚,他都可以接受。他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要和妻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或者说,妻子可怕的情绪绑架了他,让他不得不反对女儿嫁给这个男人。那位母亲的态度无比坚定,为了不让女儿和这个“糟糕男人”结婚,她简直可以付出一切代价。我问她,为什么反对?她讲了很多理由。一、我女儿长这么漂亮,那个男人不配。但公平说,她女儿端庄,但绝对称不上很漂亮。二、我女儿学历好,那个男人不配。的确,她女儿本科,但那个男人也是大专,并且,男人收入高她女儿很多。这是具体理由,还有抽象理由,譬如我是为了女儿幸福,可女儿无比爱那个男人,而且他们彼此相爱。这样谈下去,这位母亲的理由一一呈现出来,一听可知,都不是真实的理由。最后,她带着狂暴的愤怒,说出了真实的理由。她说:女儿原来什么都听我的,并且她向我承诺,恋爱前,一定会带那个男人给我看,我答应,她才继续发展,可是她背叛了我,她竟然恋爱半年后,我才知道!她说这番话时,那份痛苦,和她的愤怒一样可怕。痛苦的级别,到了生生死死的地步,而愤怒的级别,也到了要死要活的地步。可以说,女儿什么都听她的,对她而言,是无比甜蜜的事情,而女儿竟然瞒着她谈恋爱,这件事,彻底摧毁了这种甜蜜,导致了她的痛苦与愤怒。显然,这位母亲,与女儿构建了病态共生的关系,女儿彻底顺妈妈的意,满足了妈妈全能自恋的需求,让母亲在这个共生关系里有了一种无所不能感,这份感觉成了她的自我核心感,而当女儿突然不听话时,她的这份无所不能感就被颠覆了,自我也破碎了,让她有了死亡感。针对这种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术语——自体客体。客体,指的是其他人其他事物,自体,指的是自己。那么,什么是自体客体?即,它是客体,但又像是我自体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养育过程是,最初,婴儿需要将妈妈当成他的自体客体,觉得妈妈和他在身体心理上是一体的,都是“我”的,如果失去妈妈,他们就会有可怕的自我瓦解感。在这位读者的家庭中,事情则变成妈妈将女儿当作了自己的自体客体。通俗的说法,就是当成了自己身体的延伸,而且,既然叫自体客体,那意味着我让你怎样你就怎样,否则你就成了一个“异己”了。这个女儿是25岁开始这场恋爱的,这位妈妈和她都说,在此之前,她们两人亲密无间如一人,但女儿偷偷地恋爱,撕裂了这个共生关系,女儿从此就不再是妈妈的自体客体了,妈妈由此有了自我撕裂感,于是想死,或者想杀死女儿,但这些都不好,那么最好是将毁灭欲投注到那个坏男人身上。所以,她转而控制女儿,用各种极端手段,不惜你死我活,就是为了恢复她发号施令而女儿言听计从的病态共生关系,好让这个共生自我重新复活。但如此一来,女儿的自我就被摧毁了。并且,这件事也让女儿心寒,她终于明白,对妈妈而言,听话是最重要的,这胜过她的幸福,甚至生死。所以,最终,两败俱伤,她与心爱的男人分手,让妈妈想毁灭点什么的这一意愿实现,但此后她远走高飞,以这种方式,彻底脱离了与妈妈的共生关系。看似惨烈,但已算不错的结果。有些人就没这么幸运,譬如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自杀,就是因为她的自我,被妈妈构建的共生关系杀死了。并且,我这位读者的妈妈是很爱女儿的,而杨元元的妈妈,我从报道中看不到爱,而只看到了无情使用。四川广元的这个家庭惨剧,直接逻辑是:儿子违背妈妈意志上网,让妈妈的脆弱自我崩溃了,她的自杀,并非胁迫,而反映了她真的就是这么痛苦。可更深一层的逻辑是:儿子之所以违背妈妈意志上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逃离妈妈与他共生的愿望,在网络中寻找一个自己的意志说了算的空间。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的确常有这种意味:太听话,孩子就被杀死了;但若不听话,父母就想死。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一词,他讲的是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其意思是,父母坚决地拒绝孩子,但无敌意。敌意即,我不会说你是错的;更不会说我因此就不要了;更更不会说,因此我恨不得杀了你!想脱离听话哲学的中国孩子,也可用此策略对抗父母: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即,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但这个策略,估计只有很成熟的大孩子才能做到吧,对十几岁的少年,这要求太高。所以,若想真正消除病态共生带来的家庭悲剧,父母必须觉醒。中国人为什么没有青春上面讲的事情都很极端,都要生生死死的,但听话哲学的危害,要比这些故事广泛得多,譬如听话哲学导致了一个非常中国式的现象:中国人普遍没有青春期。少年老成化,成人儿童化,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绞杀了中国人的青春。这是台湾学者孙隆基在他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的观点。我和很多咨询师同行探讨过这一观点,大家都很赞同。青春期有两个关键:活力,特别是性能量的绽放;自我身份感的形成。青春被绞杀,阻断了这两个过程,导致我们不能让活力与情欲绽放,也不能形成个性自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春期既是性能量大爆炸时期,也是最叛逆的时期——对父母攻击性最强的时期。作为巨婴,又有孝道文化支持,中国的父母接受不了这两者的挑战,所以要压制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且,这种压制不是在青春期才开始,而是从小就开始了,所以孩子少年老成。所谓老成,就是他自身的活力不肆意流动了,而特别懂得并照顾其他人的情绪,于是变得像老头一样了。孩子少年老成,其实是对巨婴父母的一种被迫的服从。但是,等从孩子变成了父母,就得到了可以压制孩子服从的绝对资格,这时巨婴的那种为所欲为劲,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出来了。而且你怎么对孩子,都被社会说成是教育,哪怕虐待甚至打死孩子,都可以被说成是“教育方式不当”。所以,所谓少年老成和成人儿童化,其实还是一个权力问题。让你弱,我才强?秦晖教授有一篇文章,讲战国时法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子的言论,我读的时候,被吓到了。这么容易就被吓到了,你真是一个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估计又有人这么感慨了。但拜托,把情绪欲望都灭掉的咨询师,是你的想象,而做一个情绪自然流动的人,是我的目标。为什么渴望一个把情绪欲望都灭掉的咨询师?从专业术语来讲,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绝对客体了,可以承受你的各种攻击而不还击,还可以被你利用驱使。从我喜欢的术语来讲,这是在寻找一个全能圣母,他心中只有你而没有他自己,于是就可以无限包容照顾你这个超级巨婴了。再换成中国神话的隐喻来讲,这就是在找彻底无毒的唐僧肉,小妖们吃一口就可以长生不老了。这样的角色,谁爱做谁做,但别给我下这个套。中国文化,就是在下这个套。且看看商鞅的言论。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慈父无孝子,智主无忠臣。农有余时,则薄厌于税。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处。任民之所善,固奸多。民贫则力,民富则淫。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政做民之所乐,民强。再看看韩非子的言论:足民何可以为治。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读书时一直同情这两个人,特别是韩非子,自然是瞎了眼,当然也怪大学前学的文化历史知识都是被阉割过的。秦国统一六国,嬴政成为秦始皇,依仗的,就是商鞅与韩非子这类“强国弱民”的思想。读完这篇文章,忍不住感慨:秦统一,是中国式噩梦的重要开始。商鞅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秦国统一六国,难道不是一场地道的噩梦吗?商鞅的《商君书》中,专门有一篇文章叫《弱民》,其中写道: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政做民之所乐,民强。至理啊!但他还说: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这是什么鬼?这太可怕了吧!但秦国就靠这个思想统一了六国,以后的各朝各代,也是儒家为表法家为里的,一直是用商鞅的这种思想治国的。其实,儒家为表法家为里,不就是儒家思想教民众主动做弱民,而统治者则沿用商鞅这一套法家思想,这两者毫不矛盾。几乎是同时,在微博上看到另一件事:妻子以死相逼不与婆婆同住,男子租房藏母养九年。年,上门女婿刘相礼把母亲从老家接来家里,但婆媳闹得不可开交,妻子还以死相逼不同意老人在家住。为了家庭和谐,刘相礼只好租房供养母亲,并谎称已将母亲送走。9年来,他每天打3份工,保守着秘密赡养母亲整整9年。只看这段文字,相信无数人会感慨母亲不容易,孝子很伟大,同时开始怪罪这个“恶媳妇”。但点开新闻一看详细报道,就会发现事情真相是婆婆权力欲望太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在母亲龚兴珍的观念中,自己作为长辈具有绝对的主持家政的权威,因此儿子家里大小事,她都要管。而在媳妇赵宗翠看来,婆媳平等,加上婆婆是一个外来人,不应干涉家政。如果放在普通中国家庭,这是常见的段子了。但拜托,这是儿子倒插门的家庭啊,龚老太太还想主政?我一直反对大家庭搅在一起,但也说,如实在不得已要住一起,也是一种选择。只是,老人切不可有龚老太太这种心态,那真的会要人命,不是要自己的命,就是要别人的命。龚老太太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财产给了二儿子,跟他生活;让三儿子做了上门女婿。二儿媳厉害,控制着家里主导权,她被打压得很惨。被忽视的三儿子一心想孝顺,在爸爸去世后,把妈妈接了过来,结果一来,就要理直气壮地夺家里大权,三儿媳以死相逼才没得逞。然后好脾气的三儿子打三份工,偷偷给妈租房。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皇宫,绝对是虐心狗血大戏啊。宠爱的孩子辜负了老人,被抛弃的孩子却孝顺忠诚。可以看出,虽然三媳妇有自己个性,可还是好人,所以不能像二媳妇那样直接做恶人——法家的强人,而把控住自家大权,于是用了自杀的方式来表决心。但我听了太多故事,还是为她捏一把冷汗。如果丈夫不在乎她的生命呢,那该会如何?龚老太太主导的中国式家庭,好像就是在培养两种类型的人:为所欲为的巨婴和全能圣母。被中国式宠溺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巨婴,为所欲为,自私,以自己为中心;被严重忽视的孩子,易成为全能圣母,失去了主体性,并总想着去拯救巨婴。当然,圣母其实也是巨婴。在做这些思考的时候,我突然间想到,商鞅的治国逻辑,可能和龚老太太的治家逻辑,是一样的。执政者要弱民,自己才强。家中也一个理,父母要“弱”,自己才强。受宠的孩子不易孝,孝子常是被忽略的那个。即,受宠的孩子,自我就强,结果父母就弱了,而被忽略的那个孩子,自我就弱,而父母就可以强了。自己的命运剧本,已是难得。星爷当然也有变化。毕竟,比起《大话西游》,《西游降魔》有一个理念上的进步。前者中的魔性都是贪婪,后者中的魔性,则都如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恨是爱而不能”。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心对我?!由此可以看懂,关键是,讨好者不相信有真情,所以看不到对方的真情其实真实存在,并且对方有自主意识,对他好,并不是他的讨好所致。写这篇文字,是因一个女孩,她将步入婚姻,却产生了如婚前恐惧症一样的各种害怕,她不断怀疑:他爱我吗?他对我的好,不是因为我讨好的结果吗?我值得他对我好吗……这个逻辑,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如用性感诱惑而建立亲密关系的人,会这么想;用金钱引诱别人的人,也会这么想;用权力压制或帮助别人的人,一样会这么想……所以,科胡特那句话尤显珍贵——不含诱惑的深情。这个境界太高,而我们需要在看似平常的情境中,发现并相信真情存在。关键是真自我与假自我。用假自我建立关系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假的,自己以此构建的关系也是假的,因此想毁掉这一切。但对方却未必假,对方可能拿出了真心,并投注了真感情。并且,真自我与假自我,并不是这么绝对。当你用假自我行使诱惑时,真自我也同时存在。譬如你可能会陷入其中,以假开始,却真真实实地把身与心交了出去。关系中,“我”与“你”互为镜子,我想从你的这面镜子里,看到我是好的,当对此没有信心时,就会通过讨好、性感、权力、依赖等方式,诱惑对方对自己好。但真得到时,我会怀疑,你对我的好是假的,因我本来就是假的。所以,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己,去投入到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真爱,必发生在“我”与“你”的自发反应中。爱,就是“我”与“你”相遇,只有真实,才能相遇。但是,假若我觉得“我”是坏的、黑的,那么,我会惧怕与“你”相遇,不然你看到“我”的真相怎么办?甚至是,我虽然渴望着与一个“你”相遇,但我由衷怀疑,作为一个爱者的“你”存在吗?但,真相遇时,“我”与“你”都被照亮,并发现,我就是你。另一个类似故事是,一位女士回顾她十几年的婚姻说,在这场婚姻里,没有一天我是不使劲的。开始是拼命付出,对他和他家人百般好。等关系出现危机后,又努力反省自己,改变自己。但爱,却渐行渐远。或许,这个故事的关键是,太使劲的爱,有这样的逻辑:我对你这么好,是为了向你显示我有多好,而你得通过爱的举动证明,我的确是好的;如你不承认,我就会有不满;于是,对方失去了存在不满的空间,并感觉自己被绑架了。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我要向你显示,我是好的;而你必须给出证明,让我确信,我是好的;否则,我就觉得自己是坏的,转而觉得你也是坏的。这一逻辑的反面,有两种境界:一、我觉得我是好的,所以无须证明,我对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应我,也不控制你;二、我接受我有坏的部分,甚至喜欢这份坏,所以不装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装。很多旷世恋情,都是太使劲,因而有点不对劲。譬如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旁观者津津乐道,但林徽因却不为所动。譬如,一年春节,广东北部大雪,很多回家的人被阻断在韶关附近的高速上,一个深圳的男人,步行去找他喜欢的女孩,要给对方帮助,结果对方不为所动。他的故事,既感动了一批人,也有相当一批人觉得他不对劲。这种不对劲的感觉是对的,因为我太使劲,势必要换取你的一些东西。至少,太使劲的话,会导致压力,让两个人都不自在,对方感觉到被束缚。同时,如果你太使劲,也会觉得,这份看似感人的旷世恋情,是人造的,而不是自发的,所以不真实。太使劲去爱的深层逻辑是:我觉得我是坏的;为了掩饰我的坏与黑暗,我走向反面,表现出好,以此向你显示,我是好的;你是我的镜子,我渴望你这面镜子照出我的好,即你接受我,以此证明我果真是好的。爱,就是为了这么个目的。但是,为什么要绕这么一个弯呢?为什么非要别人证明呢?为什么你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本性,并拥抱它?本来,你对“它是好的”的这种感知,有赖于镜子的认可,那你为何不做这面镜子……想通这个,忍不住跑到天台上,舞蹈了一会儿。需要澄清的是,对我而言,这不是一个逻辑游戏,关键是,今年的一系列治疗中,我碰触到了自己内心的所谓本性,它着实吓着了我。本能地,我一如婴儿,期待这份本性,在一个好的关系中被认可被接纳,但我突然明白,我干吗不直接认可它拥抱它!最简单的表达则是,人性自身即是答案,生命自身即是答案。宋明理学宣称“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则在龙场证悟到,天理即人欲。也是一个理。人都从合一的能量之流中而来,但它不断从人的感知与头脑中发展出种种复杂的二元对立。这些复杂的二元对立,需要被理解,被抽丝剥茧地一一认识到,而后不带二元对立地,看到这股生命之流。这就是我目前找到的答案。后记在本书的序言中,我讲到,21年前,我给自己出了一道题: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的“人”,其实是中国人,更是我自己。今年,我给出了一个正式的答案——《巨婴国》这本书。曾有一个感悟: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很多踏实的细节累积而成。所以,真正的好东西,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本书,虽然还称不上非常满意,但它的确是由我21年来很多踏实的努力,累积而成。当年,给自己出这道题时,觉得最方便的解题方法是,做一名心理医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事实也证明,从年正式开始的心理咨询工作,对于我写出这本书,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差不多每年,我都有一千个小时的咨询量,所以从年到年,我累积了将近一万个小时的咨询量。其中,深度咨询,即长程咨询,起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还保有三十来个来访者,咨询的时间,大多数都超过三年了。三年看似很长。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不安与内疚——这么久,还没有让来访者发生剧变,我是不是水平太差,还在坑钱?但个案经验累积多了,我会发现,咨询常常是,满一年时,来访者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变化。满三年时,我和来访者的关系又会进入一个新阶段……后来也发现,那些最有冲击力的人性经验,也的确只有在充满信任、稳定而结实的咨询关系中,才能很好地呈现。这些长程的个案,也确实展现了很多深度的、不可思议的人性,这在极大程度上帮助我理解了“中国人”与我自己。很有意思的是,逐渐地,我发现自己能读懂诗了,也能发现当代艺术的一些“美”了,这都源自对深渊深处的人性的理解。这些理解,也是《巨婴国》这本书能写出来的关键所在。所以,要特别感谢我的所有来访者们,尤其是那些长程的来访者。在长时间的陪伴中,既是在疗愈你们,也是在疗愈我,更是深度碰触我们共同的人性。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我在一列火车上,对所有人的故事都充满好奇,恨不得在这一次旅途中,将所有人的生活都体验一遍。醒来后,我想,我对别人的故事那么好奇,是不是忽视了自己的生活?也的确,我现在还没结婚、没孩子,虽然买卖了三次房子,但直到现在,才有了一套令自己满意的房子,不过还未收楼。这是一个问题,但同时,对所有人,特别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充满浓烈的好奇,也是我的一个特质吧。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