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些现象让家长很揪心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
孩子不跟其他小朋友玩,好担心他不合群啊。
每天接孩子放学,别的孩子都是三五成群,我儿子总是自己走。
我家孩子在团队合作活动中,不和同学一起互动合作。
我家孩子在家庭聚会中感到紧张焦虑、不适应不自在的情况,与其他孩子互动、交流不顺畅。
孩子在班级、学校中,不喜欢参加团体活动,独自待在一边。
……
孩子这样的表现,让不少家长担心:
孩子是不是有社交恐惧症?
是不是不合群?
你家孩子是否有过这类“不合群”的情况?
02
正确认识孩子的“不合群”
孩子表现出来的上述各种“不合群”现象,让许多父母感到焦虑。
那么,家长需不需要为此担心甚至揪心呢?
对此,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不合群”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心理学上认为,所谓“合群”,是儿童表现出来的一种愿意与他人乃至群体在一起的倾向。
所谓“不合群”,是指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孤独、寂寞或懒于交际的一种特殊心态与行为。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一个“不合群阶段”。
通常的情况是:
1岁半前:单独、旁观游戏
1岁半以前的孩子,常常自娱自乐,几乎不会主动加入别人,心理学中称其为
1岁半到3岁:平行游戏
1岁半到3岁的孩子,会渐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但也只限“在一起玩”,多数还是各玩各的玩具,心理学中称其为。
当宝宝3岁以后,如果还长期不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经常独处、以及被别的小朋友孤立等,可能孩子的确存在“不合群”的问题。那家长就要引起重视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合群?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性格内向:有些孩子可能气质性格比较敏感,容易害羞,不善于表达,在社交中会感到不自在,难以融入集体。
家庭原因:有些孩子可能是因为家长过度保护,交往环境单一,或者是家庭氛围不良,养育方式不正确,孩子比较霸道,爱指手画脚,喜欢控制别人,因而不受小朋友欢迎等。
当然,还有一些可能是病理性的,比如发育缓慢或语言迟缓,情绪焦虑或抑郁,选择性缄默症,社交障碍,多动症,自闭症等。
03
如何引导孩子融入群体?
根据孩子“不合群”问题的成因,
各位家长应在改善培养方式和寻求医学指导两个方面下功夫,
可参考运用以下几种方式方法:
1
鼓励勇敢自信:
●教育孩子不要害怕与他人交往,要勇敢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当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时,家长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积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教育孩子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帮助孩子逐步增强自信心。
2
培养广泛兴趣: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尝试不同的活动和兴趣爱好,并找到共同的爱好。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同时也可以增强亲子关系。
3
建立人际关系:
●如鼓励孩子与邻居、朋友、同学等建立联系,并教育孩子如何与人交往、分享和合作,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
4
形成良好习惯:
●家长要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礼貌、尊重他人、分享等。这些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同时也可以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5
与孩子沟通:
●通过与孩子的深入交流,可以了解他们在集体中的感受和需要。他们可能有一些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对特定活动的反感,或者对某些行为的困惑。请尊重他们的感受,并尝试理解他们的观点。这可以帮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尊重,从而更愿意融入群体。
6
增强社交能力: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如参加聚会、运动会、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等。在活动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尝试与不同的人建立联系。
7
寻求医学指导:
●如果发现孩子“不合群”问题可能是因为病理原因造成的,那就要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帮助下,妥善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希望以上几点建议能够对您有所帮助!